高德娱乐新闻
 
告别邬达克纪念馆重访传奇建筑师塑造的上海摩登精神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4-02-18 20:20   

 

  2月4日,番禺路上的白色小楼前,人们冒雨排起长队,为的是与邬达克纪念馆道别。1918年,邬达克来到上海,在随后的29年里用100多栋经典之作塑造了上海摩登的城市风貌。

  从一名逃亡的异乡人摇身变为上海滩炽手可热的建筑明星,上海为邬达克提供了大展身手的绝佳舞台,他也为这座城市打造出一系列的传奇建筑:“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远东最大电影院”大光明大戏院……

  邬达克的建筑在一个世纪后的上海成为经久不息的文化热潮,成为“海派文化”的缩影。上海对于邬达克来说就像香格里拉,这里是他梦想成真的地方。

  番禺路129号,这栋英国乡村风格的小楼是建筑师邬达克与家人曾经生活过7年的旧居,从破败不堪到修葺一新,从无人问津到访客络绎不绝,见证过邬达克完成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和吴同文住宅等一项项的建筑设计,也作为邬达克纪念馆在11年间迎接了超过100万人到访。

  邬达克在上海有三处自宅,番禺路129号是第二处,他的三个子女在这座住宅中度过了有着宽阔花园的童年。在他的长子马丁、次子西奥多和女儿阿莱莎于1923、1925和1928年相继出生后,邬达克决定给他日益壮大的家庭修建更大的寓所,地点选在当时正在参与设计的哥伦比亚住宅圈附近。未料快建成时,这座西班牙式住宅转让给了孙中山独子孙科,于是他在哥伦比亚路对面重新购地,终于在1930年年末落成新居。

  这座都铎风格的建筑是他的妻子吉塞拉的最爱,也寄托着邬达克对远方家乡班斯卡的牵挂。1936年,邬达克将这座自宅转卖给一位德国外交官,和家人搬到自己开发设计的现代风格的达华公寓底层居住,直到 1947年离开上海。

  当邬达克纪念馆馆长刘素华第一次来到这里时,这座建筑早已遗忘在城市角落:“建筑被掩在临街的一幢酒店后面,只能从酒店外廊通道进入,酒店外廊的尽头摆着若干人高的冬青,当我们奋力推开花盆,惊了盘踞在这里的猫、狗和鸟儿。”

  在经过内外修缮后,我们能在粗粝的白墙、陡峭的屋面、老虎窗,还有邬达克当年为喂养鸽子而设计的休憩平台和屋脊上灵动的飞鸟雕塑之间,慢慢回味那个摩登繁华且兼收并蓄的时代

  年仅25岁的邬达克刚刚完成建筑系的学位便应征入伍,随后不幸在“一战”中被俘。1918年,他从西伯利亚战俘营中逃亡,经哈尔滨前往上海,等待着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的是彼时远东最繁华的城市。在这座海纳百川的摩登之城,邬达克不久便在一家美国建筑事务所找到了一份助手的工作,并很快从事务所脱颖而出,获得了重要的设计机会,在1923年与美国建筑师克利合作完成了美国总会。美国总会其前身是1916年一群美国桥牌爱好者建立的“大满贯俱乐部”,俱乐部采用会员制,正式会员必须是居住在上海的男士,入会费用 100 美元。

  美国总会是邬达克在克利洋行时期的代表作,他标志性的个人风格自此已经开始形成。这座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占地 916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753平方米高7层(包括半地下室一层),全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有着相当先进的设备,屋顶花园可眺望黄浦江景观。室内采用深色木装修,有古典浅壁柱及白色门框,地面用米色大理石或深色橡木地板。门厅内对称的大理石弧形楼梯有精美的铸铁花饰。最鲜为人知的是,二楼麻将室由中国专家设计,采用正宗官式风格,顶部有藻井和彩画,悬挂宫灯,家具配四仙桌和太师椅。新中国成立后,该大楼成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所在地,俗称“高法大楼”。

  诺曼底公寓,也就是如今广为人知的“武康大楼”,是邬达克在克利洋行时期的重要作品,也是为万国储蓄会设计的作品中最有影响的一个。这座建筑坐落在于五条马路交汇的岔道口,外形犹如一艘巨轮,巍峨瞩目。大楼外观采用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立面横向分三段:一二层基座为斩假石仿石墙面,中段三至七层用清水红砖,顶层檐部材质与基座相同,贯通的阳台和女儿墙构成双重水平线脚的檐部。底层半圆形拱券上设券心石,形成腰线的阳台采用宝瓶式石栏杆,三层和七层窗帽有山花装饰。这座八层高的大楼是沪上最早的外廊式公寓,最初住户多为外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著名的文艺界人士如赵丹、郑君里、吴茵、秦怡等都曾在此寓居。

  “爱神花园”是邬达克为上海留下的最浪漫的作品。花园中轴线上有一座蝶形喷水池,白色大理石的普绪赫雕像从中央升起,少女双臂高举,逆光而立,格外妩媚。据说,邬达克的设计受到神话中希腊公主普绪赫和爱神丘比特故事的启发,他从意大利特别定制了这尊普绪赫雕像。建筑的柱式风格、花园布局与英国画家莱顿的名作《普绪赫出浴》也颇为相似。这座花园是刘吉生为妻子准备的40岁生日礼物,蕴藏着白头偕老的夫妻深切的爱与巧思。

  这里也是金宇澄《繁花》小说的诞生之地,金宇澄的绘画作品《阳台》的创作灵感也源自于爱神花园。自1953年起,这座建筑便是上海作协的所在地,巴金、夏衍、丰子恺、柯灵、施蛰存等文学大师都常在这里出入。如今这座美丽的雕塑喷泉已经成为作协的标志,更有《阮玲玉》等几十部电影、电视剧曾在此取景。

  这座古典风格的影院是邬达克在克利洋行时期的作品,堪称引领摩登生活的时尚标杆。因为基地狭长且不规则,设计几易其稿才最终确定,真正体现了“螺螂壳里做道场”的功力。建筑外观是典型的现代装饰艺术风格,立面上横竖线条与体块交错。入口乳白色玻璃雨篷上方是大片金色玻璃还有一个高达 30.5米的方形半透明玻璃灯柱,夜晚尤为光彩夺目。

  2010年世博会期间,刚刚完成修复的大光明电影院修旧如旧,仿佛回到了1933年邬达克完成设计时的样貌,并首映了纪录片《邬达克:改变上海面貌的建筑师》(The Man Who Changed Shanghai),以这样一种方式串联起跨越百年的历史回声。

  曾多年享有“远东第一高楼”的美誉,上海国际饭店无疑是邬达克作品中质量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个。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甚至称,自己正是被国际饭店的设计深深打动,才立志投身建筑学专业。国际饭店总高83.8米,保持着上海建筑高度神话长达半个世纪,楼顶旗杆的中心位置还被定义为上海城市测绘的零坐标,可见其对于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意义。

  国际饭店综合了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更见证了中国近代施工行业的奇迹。作为现代生活和国际都市的标志,当时的社会精英都以在此入住或举办社交活动为荣。它也是国际贵宾访沪的主要下榻处,“仰观落帽”的说法则在民间广为流传。

  邬达克的设计灵感来自一年前在纽约、芝加哥等地观摩的美国摩天楼,更是在设计中大胆突破了高层建筑结构和技术,解决了上海软土地基处理的致命问题,这使得他在继四行储蓄会汉口路联合大楼的大获成功后赢得了国际饭店的设计竞赛。建筑立面强调垂直线条,层层收进直达顶端,表现出美国现代派装饰艺术风格的典型特征。高耸且稳定的外部轮廓,尤其是 15 层以上呈阶梯状的塔楼,在四周早已高楼林立的今天仍显得雅致动人。

  作家程乃珊的小说《蓝屋》便取材于这座曾号称“远东最豪华宅邸”的吴同文住宅所发生的传奇故事。1935年,国际银价危机拖累上海经济,房地产项目大多停滞。邬达克洋行从巅峰坠入谷底,生存堪忧,来自著名颜料商吴同文的委托几乎成为救命稻草。邬达克在吴同文住宅中几乎投入的全部心力,几易其稿,反复打磨直至完美,设计出一个“50年或100年后也不会过时的家”,这最终成就了这座经典而传奇的建筑。

  因为吴同文因军绿色颜料致富,故视绿色为幸运色,在这座住宅外立面和围墙均采用绿色釉面砖,俗称“绿房子”。吴同文是是显赫的苏州籍巨商贝润生的女婿,吴宅所在地块是贝家赠与的厚礼:吴宅毗邻的哈同路和爱文义路恰好蕴含了主人的名字,而门牌 333号据说系主人重金购买,代表占地3亩3分3厘。新中国成立后,该楼一、二层被捐作上海工商联活动俱乐部。如今保护更新后,这里将成为上海规划师之家和上海城市规划博物馆。

  达华公寓是邬达克自行投资兴建的公寓,也是他与家人在上海的最后一处居住,彼时有着 “小国际饭店”之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近代上海经济最为繁荣的阶段,也是房地产业最为繁盛的时期。房地产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该行业,邬达克也不例外。1935年,邬达克注册了自己的开发公司,并着手设计和建造达华公寓。该公寓是当时这一地区最高的建筑,设计明显受到欧洲现代住宅的影响,体形简洁明快,水平线条流畅。西班牙和日本的专业杂志刊登了这一作品,并将之与英国以及布拉格和米兰的一批住宅建筑相提并论。

  1937 年,邬达克将两位儿子送到加拿大维多利亚一所军事院校学习后,家里只剩三个人。于是他将哥伦比亚路的房子出让给一位德国外交官,携妻女搬到达华公寓的底层公寓居住,直至 1947年初夏全家离沪。

  邬达克的传奇,也是上海都市文化的传奇。正如贝聿铭在给邬达克女儿的信笺中写道,“邬达克的建筑过去是,现在是,并将永远是上海城市轮廓的一抹亮色。”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Copyright © 2027 高德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