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娱乐新闻
 
汽车销量终于涨回来了我们该关注什么?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4-01-05 15:51   

 

  ,作者:乔伊,原文标题:《9月销量上涨,我们该关注什么?》,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热点消息面上,全网霸屏的还是问界M7。据说72小时订单破了6万辆(当然,实际销量肯定还是会有差异)。

  这样的数据真的能把人给吓到。李想就着急忙慌地表示,产能需要调整,未来还会把属于理想的市场份额给赢回来。

  但,这些新造车的竞争,似乎依然属于小打小闹。如果我们放眼整个宏观市场数据会发现,今年的“金九”,我们迎来了一场汽车市场销量的全面性回归及增长。

  8月的数据,已是历史新高,而9月的数据,同比增长了5%,环比也增长了5%,前三季度累计零售更是达到了1523.3万辆,同比增长2.4%,成为五年以来汽车销量最好的9月。

  这样的数据已经完全没有了玩数字游戏的空间,从任何一个维度、角度、高度来看,切切实实体现的,就是用户对于汽车的消费需求在复苏。

  当然,卖得好是一回事。现在的问题是,市场复苏、销量蓬勃的状态下,究竟谁得利了?

  从纵向上来看,这个观点可以通过类比得出结论。比如,二十年前一款B级车的价格换得一套一线城市的房产,其实并不算难。但如今,情况肯定不是这么个情况了。

  就目前看来,由抢占市场的底层逻辑,所带来的市场混乱已经开始演变成一场大厮杀。

  早期阶段,是由多年前的汽车尺寸内卷而发动。在当时,通过尺寸增加、轴距增加,以及国产车堆配置等等手段,汽车厂商试图实现的是国产车对于合资汽车的翻盘。

  事实上,这样的操作确实在更广阔的二、三线,甚至三、四线市场上,为国产汽车品牌赢得了原始积累,但真正产生现实挑战的,则是在如今这个阶段的智能化与电动化。

  如今的汽车厂商们,依然继承了在过往时代自身取得成功的优良传统。比如,持续将车的尺寸造得更大,持续将车的价格定得更低。

  比如,吉利银河L6定价就从11.58万元起售(当然,其实各家品牌都有硬货,布置在这个价位区间中)。

  更重要的是,定价的走低,并不是降价的全部。由新势力发动,并蔓延到如今几乎整个行业的,通过各种权益来实现车辆由价格到价值的转移,已经成为了如今整个行业的大趋势。

  在这样的大趋势推动下,你会看到科技提升、质感提升、使用品质提升的产品,基本侵蚀到了以往A级入门,甚至A0级的产品价格区间内。而那些当时还让中高配卖到这个价格的合资品牌车型,究竟是个什么成色、什么水平,现在还有没有人热衷于造这样的产品,似乎答案也就了然了。

  乘联会的评价是,“头部传统车企转型升级表现优异,比亚迪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传统车企品牌份额提升明显。”而所谓的表现优异与提升明显,其实涵盖的是从技术到做工,从科技到应用的全面提升。

  按照9月的数据来看,自主品牌汽车的零售数据已经达到了107万辆,同比增长了20%;而主流合资品牌数据则仅有67万辆,同比下降了12%。

  相应地,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达到53.4%,同比增长6.4个百分点;2023年至今自主品牌累计份额51%,相对于去年同期增加了4.9个百分点。

  简单来说,数据在此消彼长。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于通过设计,智能、技术提升后的国产汽车品牌,能够保持一份更为公平的心态来选择了。

  显然,提供更合适的价格,更合适的用户权益,以及更合适的产品,成为了自主品牌们,赢得更大市场,获取更大收益的有效手段。

  至少从目前来看,国内顶流的新造车厂牌,肯定绝大多数处于卖一台亏一台的境地,一旦产品销售乏力,对于企业的伤害将是巨大的。这一点在9月的销量上,看得也是很明显。

  9月新势力零售份额14%,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如何调整自身,形成更合理的运营模式,是当务之急。

  因而,我们看到了小鹏重新整顿供应链的做法,以求将以往不知流向何处的钱,能够归拢回来成为企业的毛利率(至少少亏一些)。

  同样在不断降价的特斯拉,却收到反作用。按照特斯拉2022年度的财报,全年收入815亿美元,归母净利润为125.83亿美元。对于大财团,老造车大厂牌来说,这点钱都不算个啥,但对于一个新造车来说,其实就已经是巨大的胜利了。

  特斯拉用自身的成功向我们诠释了何为以规模换市场、以规模换利润。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新造车品牌,不但是落后了一截,更是被忽悠了很大一次。

  毕竟,谁也没料到,一开始走高端精英路线、动辄百万的特斯拉,一转身就能推着小车成为街边商贩。这可把一众想要模仿乃至超越的新造车们,给架在了半空,是上也上不去,下来又不好意思。

  但对于如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这样的厂牌来说,他们倒有的是试错的机会。设计团队是现成的、工程师是现成的、供应商也是现成的,生产线是现成的。因而,在卖既有产品的基础上,他们能够更均衡地去布局未来。

  高、中、低端的汽车,想要生产定型,其实非常快。这就是为什么短短几年之内,上汽的智己能够快速推出L7、LS7、LS6;银河在上半年推出L7的仅仅几个月后,就推出了L6这样的产品(并且官方表示这个节奏将会保持到明年末,以推出完整的产品线)。

  同样的,对于在9月单月卖出了23.68万辆的长安来说,也是一样。通过强大的销量与利润支撑,他们可以布局出阿维塔、深蓝,以及启源这样的不同品牌,来从自己的角度,以及市场定位、人群划分,实现有针对性的销售。

  也就是说,高端可以走,但如果想要跑量,立刻给你拿出新产品来。反正面子和里子,我都要,也都有能力要。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快速产品更新迭代,将会让他们有更大的市场抢占机会及话语权。进而反向推进供应链的建设。

  比如,过往只会出现在高端豪车上的空气悬架,如今就开始进入了30万~40万元的汽车产品之上了。其原因是,以往被海外供应商掌握的资源,如今通过国产的汽车零配件供应商(如中鼎、保隆等)的介入,推动了价格更低,更为普及的局面出现。

  显然,这不仅仅只是空气悬架一个零配件的问题,而是贯穿在整个新能源车、智能汽车产业链中的变革。

  这种零配件企业的内卷,将推动整车企业毛利率的进一步提升,从而打造价格更低的产品。

  刚才说了半天,其实都是围绕着如何将价格打下来,如何给家人谋福利的角度来讨论问题的。

  但家人们也想开好车,家人们也想过上体面的日子。所以,市场上从来不缺高端货。真正的高端好货,也从来不愁卖。

  这一点上,在BBA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过去几年,BBA也有过想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念头,从而推出入门级的产品。

  但事实是,入门级的产品销量并不好,还严重拉低品牌的调性。因此,在更早之前,奔驰与宝马就决定停产一些入门级的产品,从而专注走高端。

  目前看来,这样做的效果更为良好。在今年的前9个月,奔驰累计交付了57.87万辆在中国市场,而宝马的销量更是在前三季度突破了60万辆。

  但我刚才说过的一个问题在于,如今的中国消费者,已经能够平等地看待汽车品牌之间的竞争了。因而,我们会发现,除了问界M7之外,比亚迪的高端仰望也给出了非常惊人的销售数据。

  按照相关的数据,仰望U8截止到今年10月6日前,仅在上海的大定数量,就已经突破了4000辆(据说产能在每月3000辆左右)。简单来说,一款定价109万的产品,在一个月内,在一个城市实现了40多亿的销售额(如果能最终转化为提车的话)。

  对于已经在中低端市场上猛得飞起的比亚迪来说,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他们将真正有望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在新能源与智能时代的指标性企业。

  显然,对于如何从“高端”这个梯子上爬下来而发愁的新势力来说,这又是一个让人羡慕至极的状态了。

  目前看来,中国汽车市场的总体体量相对已经固定,8月开始的销量回升,并不能带来明显的市场规模扩大。而品牌的不断出生,产品的高速迭代,在固定的市场规模中,必然面临筛选。

  目前看来,首先遭遇淘汰的是一些,常年跑不出量的,也没有新技术拿来国内的老牌合资品牌。

Copyright © 2027 高德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