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娱乐新闻
 
国际档案日前南京、武汉两座长江大桥“连麦”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3-06-07 08:29   

 

  66岁的武汉长江大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55岁的南京长江大桥,则是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双线式铁路、公路两用桥。

  6月6日,“同饮一江水 共护两座桥——江苏湖北庆祝第十六个国际档案日活动”在南京和武汉同步举办。

  缺少资金、没有钢材、没有技术支持……如何28天建成70米高桥头堡?如何在重重磨难中,让“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些也许可以从档案文献中找到答案。

  3次大桥科学技术协作会议计划书、大桥局设计人员签名的桥址平面设计图、施工设计图纸……一份份档案,记录下了大桥建设者们从零开始,自主研发、自行施工、自制设备的筚路蓝缕。正桥1号墩施工时,苏联专家西林对施工方案提出疑议,中方设计人员却坚持。1985年,西林再次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称赞中国建桥水平国际一流。

  活动当天的南京会场上,“南京长江大桥档案文献展”图文并茂,将大桥的故事娓娓道来。展览通过一张张老地图、老照片,呈现了南京长江大桥的“成长记”:从决策、勘测设计、方案选择,到建设施工,再到庆祝通车时万人空巷的盛况。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在南京江面上架桥的梦想。1912年建成的津浦铁路,是纵贯中国东部的动脉,因长江之隔,止步于南京江北浦口,无法与江南的沪宁铁路相连。

  梦想在武汉、南京两座长江大桥先后建成通车时,终于照进了现实。1968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通车的报道。

  南京、武汉两地,不仅“共饮一江水”,还共同拥有一段融入生活各个角落的大桥记忆。“大桥”无处不在:在茶杯上、铅笔盒上、挂钟上、香烟盒上、明信片上、搪瓷盆上、被套枕巾上……那一抹蜿蜒跨江的“倩影”,就是时尚的风向标。

  活动开始前,南京会场嘉宾们参观了南京长江大桥桥史馆。这座距离大桥不远的小馆里,收藏了许多满载“大桥记忆”的实物,除了大桥建设中用到的瓷砖、混凝土实验块、玉兰花灯罩,以及木工刨刀、千分尺等生产工具,最能勾起一代人“回忆杀”的就是年代感满满的“大桥IP系列文创”。

  桥史馆坐落在中铁大桥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内。这座如今看起来略显矮小的房屋,一层建于1965年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期间,石头结构,水泥勾缝;二层则是1976年加盖,曾经用作大桥四处电话室。

  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一批关于两座大桥的珍贵档案,还开展了一场“兰台桥思故事会”,邀请大桥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回忆火热的历史时刻。桥梁专家介绍了两座桥的设计情况;曾经作为少先队员代表参加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的嘉宾,回忆了当时激动人心的场面;桥梁博物馆馆长带领观众开启“云游”桥梁之旅。

  “大桥就是武汉,武汉就是大桥。”武汉美术馆原副馆长刘宇回忆,“大桥牌”商标的产品曾经代表湖北远销海内外。

  长江大桥是两座城市的骄傲,是长江文化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华民族勇于跨越天堑、超越自我精神的集中表达。

  目前,中国桥梁博物馆正在举办“武汉桥、南京桥档案展”,展出了江苏省、湖北省、南京市、武汉市和中铁大桥局馆藏的两桥珍贵档案。

  此次活动现场,中铁大桥局集团向江苏省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捐赠了南京长江大桥设计图长卷和建设声像资料,江苏省和南京市档案馆回赠了《南京长江大桥档案》《南京长江大桥故事》《我们的大桥》等系列书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周显信教授向江苏省档案馆捐赠《咱们的“争气桥”——南京长江大桥建造者访谈实录》及口述史采集数据。

  江苏省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武汉市档案馆和中铁大桥局正式签署了馆藏两桥数字档案开发利用备忘录,将更好地利用两座长江大桥的档案。

Copyright © 2027 高德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