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娱乐新闻
 
盐都全力打造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20升级版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3-09-02 05:33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区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作有关要求,推进全区农房改善工作高质量发展,继续争排头走前列,盐都区就做好2020年全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坚持把农房改善工作作为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龙头大事来抓,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维护农民切身利益,遵循“四化同步”规律,积极引导进城入镇,稳步扩大集聚规模,扎实做好建管文章,推进农房改善管理升级,从1.0版本提升到2.0版本。着力通过农村居住形态的改变,推动农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城乡布局形态系统变革。今年完成退宅复垦5200户,进城入镇2000户,新型农村社区建设1500户,棚改征迁4274户、新安置2000户以上,创建省特色田园乡村3个、市特色田园乡村5个和美丽宜居乡村28个。

  引导农民群众进城入镇。坚持尊重群众意愿,首推进城入镇政策导向,把推动农民群众进城入镇作为主攻方向。一是精准宣传政策。把盐都区《加大农民群众改善住房条件资金扶持力度的激励办法》、《关于引导农民进城入镇购房使用〈结算凭证〉的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送到农民手上,一项一项讲明白,一条一条说清楚,确保家喻户晓。讲清农民进城入镇政策与房屋拆迁、城市棚改安置的政策差异,消除农民群众认识盲区、理解误区。二是找准动员对象。全面排查筛选家庭经济有基础、思想意愿有动力、就业创业有优势的农民,梳理出工作带动、子女上学、联姻成家、赡养老人等进城入镇类型,将其作为重点宣传对象,组织他们进城入镇参观看房,让其现场感受城镇人居环境,增强自发进城入镇欲望,推动农民转变为市民。三是保障农民权益。对退出宅基地在城镇购房居住生活的农民,加强社保衔接、子女上学、医疗保险、就业创业等保障,确保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同等权利。维护好进城入镇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农村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以退出权益作为农民进城入镇的条件。完善宅基地退出、老宅拆除等手续,规范拿新房退老宅流程,确保“一户一宅”。四是保证房源供应。实行“政府引导、房企联动、市场运作”的办法,有序供应农民进城入镇房源。督促城镇在建楼盘强化要素组织,加快建设进度,尽快上市销售,满足群众购房需求。房源紧缺的镇(区、街道),尽快落实商品住房建设用地,设计推出中小户型电梯房,适度提高建筑容积率,压降建筑成本,切实降低房价,让农民买得起、住得好。

  提升新型社区建设品质。按照“控制数量、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强化管理”的要求,推进18个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是科学选址布局。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肌理,借助原有的林地、河流、田园风光、地形地貌等丰富内涵特征,减少人工边界痕迹,最大化延续乡土特征。依托“两道”,不靠近城市和城镇规划区,不踩用地红线,确保不“用错地”。在乡村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商贸服务区的就业辐射半径之内,提高农房项目与产业项目契合度。二是优化房型设计。优化房间尺寸、卫生间布局、楼梯踏步高度、太阳能和空调外机摆放、防盗窗安装等细节处理,提高农房居住适用性。推广“一户一院”设计,科学搭配主房、辅房、院落,有序组合不同户型农房,丰富建筑空间形态,避免行列式、兵营式布局。吸取传统建筑和文化元素,塑造不同风格的地域建筑风貌。坚持“农民少贴钱、财政可承受”,设计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农民的房型,推广“退老宅拿新房少贴钱”房型,引导农民选择适合的户型和面积。三是强化质量管控。推广建立农房改善建设项目承包商信息库,健全完善监管部门、监理单位、群众代表“三位一体”的质量监管体系,强化对工程建设各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农房建设质量。同时深入开展“安全突破年”活动,按照创建文明工地的要求,强化安全监管措施,确保建成安全房、放心房。

  完善村庄配套服务功能。聚焦“新老结合、产居融合”特色,按照“六通十有”要求,持续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功能。一是做优做大村庄规模。重点扩建新老结合型的18个新型农村社区,新建规模以300~500户为宜。修缮保护历史文化特色名村,改造提升一批重点中心村,重点推进拆除旧房、提升楼房和“厕所革命”。对标培植一批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一个、验收一个、命名一个。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农村物流、通信设施、区域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推行污水处理规模化建设、一体化推进、专业化管理模式,确保新建新型农村社区生活污水应收尽收、管网应接必接,实现规范运行、集中处理。加强村庄绿化建设,引导种植造价低、少病害、易管养和四季开花的乡土适生树种,彰显农村绿化特色。在社区周边设置“微菜地”,满足群众生活需要。三是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公益性服务、市场化服务发展,加强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分类设置全科窗口,建立全科服务模式。鼓励支持供销合作社、电信、邮政、金融等各类市场主体设立农村社区服务站(点),设置快递点(村邮站)、便民超市。达到建制村规模的新型农村社区设置农村文化礼堂,提供召开村民大会、村民议事、节庆典礼、习俗筵席、电影放映、文化娱乐的场所;同步配套建设村卫生室和老年人、残疾人日间照料等设施。在房前屋后、社区周边建设小广场、篮球场等活动场地。

  健全社区长效管理机制。坚持党建引领,加强社会治理,共同缔造美丽宜居乡村。一是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探索创新新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模式,鼓励成立新的党组织或联合党支部,推广选派挂钩机制。及时调整社区网格划分,学习借鉴“枫桥经验”,探索“共谋共建、共管共享”模式,倡导“共同缔造”做法,推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开展文明村镇、美丽庭院等创建活动,同步推进社会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保持村民自治组织稳定,根据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融合情况逐步调整。二是加强社区物业管理。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乡村物业管理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可以通过市场化选聘物业服务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物业服务;也可以由村党组织、村委会组织村民自我管理。完善提升农村道路、河道、绿化、垃圾处理、设施设备“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纳入农房改善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做到有机制、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确保“建得好、管得住、长受益”,全面做好新型社区管理“后半篇文章”。三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原有的村集体资产确股确权、量化固化,维护好进城入镇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把农房改善的村集体培育为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市场经济主体。

  提升产业就业融合水平。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过得好”的要求,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一是打造富民产业。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康养、电商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发展城镇二三产业,拓展延伸智能制造、现代物流、装饰装潢、餐饮配送等产业链。二是增强创业动能。鼓励扶持村组干部、农机大户、种养大户带头领办专业协会、合作社,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作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支持农民开展联合生产,共同购置农资、农机和接受农业社会化服务。三是扩大就业机会。依托全民双创园和现代农业园,招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高效农业设施项目,让留村农民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实现稳得住、留得下、能致富目标。对进城入镇农民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及时发布就业信息,设置公益服务岗位,扩大农民就业空间。

Copyright © 2027 高德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