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娱乐新闻
 
楼梯口(2259字)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3-07-26 03:44   

 

  第一次经过那个楼梯,是在拜读完郭敬明的《小时代2.0》后给朋友送书。印象是二月二十九的下午,风很刺骨。我穿得不多,一件校服,一件初春穿的毛衣。寒风中,挂在墙上的字画已经失去平衡,摇摆不定的是年前贴上的“福”字。显然,那个时候还有住人,比起现在来,热闹百倍。从被拢起的砖土坡上,我能清楚地感受到荒凉,那是空寂在心中许久的爆发。

  那样一个废旧的地方,我选择离开。推开家门的一刹那,我感觉到有时候,那种爆发不见得是对的。或者,我总在学会推开身边的很多东西,遗弃或接纳真诚的祝福。以为那就是对的,平白地增加一处伤痛,即便这样,我仍然不能。

  傍晚,一家人围在桌边吃“年饭”,举着杯讨论杯中之物不太正宗,闲侃着父母对我的期望。没有以往在乡村时里的趣味――烟火、鞭炮。城市的喧嚣依旧抵触这样的放纵,只有电视机里万变不离其中的“年味”。饭后,坐在电视机前,思索这样的日子空洞,是不是自己也一无是处。

  给认识的人打电话,聊很多话题。掩一半,讲一半,发现计时器时原费用拉高了一幅。想到父母不再唠叨的话题:什么时候,成绩能成个涨停板。再也不是看《家有儿女》的年纪,却会在黑板上把Juok加复数而被低年级考试同学当场指出。开始想,这是在翻拍多年前的情节,应该是Copy;也不是幻想偶像剧大红大紫的女主角的芳妙香龄,只能在小小的方片上写一些故事,并希望被漂流瓶带去远方,寻找新的知己;只是这期间,我有些幸运,收到不止一封远方生人寄来的请求成为笔友的信件,被我压在玻璃箱里。最底下是糖果、棉衣、布玩具、压岁钱,还有对于咿呀学语的憧憬。那个时候,我多大呀?大脑在3岁时的自动清零,让我再想不起我要的答案……

  我也依旧会看到窗户底下父亲和小女儿散步的情景,体会当初别人和现在自己的不同感受。

  从一些新的事件中,锻炼自己对麻木的认知。一寸一寸侵蚀我的肉体,无法忍受,所以我临近决堤。

  第二次经过那个楼梯,是年三十的早上。没有早起的习惯,我估摸着父母都没起,穿好崭新的百元大衣,按照摸索好的线路,我登上了那个“古堡”,像吸血鬼的城堡一样荒凉的地方。风声再一次经过我的耳膜,接触我的神经。觉得荒诞得不可思议,没有一个人来拜访过这栋危楼。相信不久后连同那个附带着的小院,都会消失在虚拟的空间里。站在楼顶上,我想像浩瀚的历史场景,然而对于古往,我只是匆匆过客,没有评判的权利。也可能,终究会连同这房子一起消失。我理解,我的这种情感,我将它埋藏,不是为了别的,而是自私。

  数着楼阶下楼,我考验自己精神的纯澈点。从楼梯上下来,站在第一个拐口的地方,我看见了他,一个不太高的人。只看到他诧异的神色,我闪过一丝惧悔。但那和善的面孔,掩藏我最初的惊慌。抱歉得都没有诚意,我像是无处可躲的不速之客,慌忙逃窜,尽出洋相。

  从所有人艰难的神态中,我得知重点是进不去的。家人一个接一个地到门外透风,再一个接一个地踱回来,坐在电视机前,电视里鲜艳的冰淇淋引诱着我的大脑。多久之前,没再接触过冰糖葫芦之类的甜品。那些冷若冰霜的神情不断播放,安静地做最后的“一审判决”。

  父母双方的熟人像打折售货一样踊跃出现,重重地在开门关门时捶打我。成傻傻的木鱼,就好了!

  他们送了多少我不大清楚,不再想当判决书下达的死刑犯。为自己做的辩护哪去了?重重地放下手中的花盆,看到泥土溅在地板上,硬是砸出坑来。大失所望,对一切的评价!对着坐在客厅正侃谈的人们,我泼下去了刚倒好的茶,冰凉冰凉的。对方扭曲的脸孔,接着是母亲甩过来的巴掌。

  “我不需要重点!不需要!”然后朝着来人包里的现金和刚收好的银行卡,“把这些留下,然后请离开。”下最后的逐客令。

  新的学校很舒适,中上等的高中,中上等的朋友。时常可以听得见收音机里古老的音乐,父亲浇花时的小曲儿,母亲做菜时的民谣。真的,也不再觉得可笑,甚至失望……

  依旧像高等中学的日子,除了老师还有家教,除了测试还有试卷。忙碌地听、休闲地听……

  怀念,又开始想当初的楼梯口。甚至没开口问那个人,姓名、年龄、住址、QQ……都是没有的。也没听到他的声音,却记得尤其牢,仅仅一眼,就活在我心里。心里时常会打量,当时开口,第一句说些什么,“你叫……?你住……?”还是觉得可笑,所以这样才一直保留,一直不忘。

  去大学的最后一个晚上,父母帮着清理行李,几个笨重的箱子。天色显得不暗,我提议出去走走,他们无奈地放下手中的活儿。父亲走在前面,楼梯口有灯,是声控的,每一处拐口,父亲都浑厚地发出响声;母亲走在我身后,不知是在哪个楼梯口,我与她换了位置,我早已比她高,她却执意我走她前面。

  临近出口处,我看见他们的倒影,被灯光拉得老长。我知道,也承认,他们老了。

  第二天,醒得早,他们却还要更早。忙活早餐、挤牙膏……下楼时,倔强地自己拎着箱子,走在最前面。回头接最后一趟行李时,楼梯口只站着父亲和母亲,却格外拥挤。

  作者感受真实,表达细腻,留心于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之中挖掘出真实的素材,以“楼梯口”这一根线写出了生活。作品展现了“我”的家庭生活状态、内心感受及情感变化历程。

  读后,让人禁不住想起自己家的“楼梯口”,想起那些美好的人和事,想起那些过往的种种情形,作品内容丰富,引人玩味。不得不承认,作者对细节的捕捉和把握是很到位的。

Copyright © 2027 高德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